江苏沿海插满大风车,长三角的电将从海上来

发布时间:2021-09-14

9月7日,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在首次“绿电”交易中,共有17个省份参与,交易电量79.35亿千瓦时,沪苏浙皖无一缺席。

风能发电是此次绿电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确定了位于江苏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的中国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总规模100万千瓦。自此,江苏打造“海上三峡”正式起步。

在我国海上风电发展中,江苏累计装机量约占全国七成。2020年,江苏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828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7.6%,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全国前列。虽然江苏打造“海上三峡”目标依旧遥远,但并未停下脚步。等到江苏等沿海地区建起“海上三峡”,长三角地区或可就近、常态化购买和使用“绿电”

江苏沿海是宝地

多年来,我国风电发展主战场在陆上的包括东北、西北、华北在内的“三北”地区,用电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水电、火电还是风电的远距离“东送”,都需建设大量电网。海上风电则可以实现“就地消纳”,即直接开发本地海上风能并供当地使用。

当年首批4个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全部落在盐城,成为盐城的海上风电发展,也是江苏乃至长三角海上风电发展的缩影和重要阵地。盐城大丰区在海上风电领域行动较早。2009年,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大丰,当地干部表示,“有了金风科技后,建立起专业园区”。随后,中车电机、上海双菱、中天海缆等配套企业纷纷落地,去年,大丰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销售额占盐城近半壁江山。

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海峰回忆,金风还未有海上风电订单时,当地政府就在大丰港建设大部件码头,以满足金风等企业未来的发展;2014年前后,为满足风机、叶片等从大丰风电产业园前往港口的运输条件,当地政府将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射阳。2017年,射阳县筹建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时,远景科技集团设立的射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个新能源入驻企业,还参与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园的规划。“远景去射阳之前,射阳1千瓦时海上风电都没有。”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回忆,远景来到射阳,把当地那一带经济盘活了,带动了叶片厂等风电企业迅速聚集,包括西门子、艾尔姆、华能等世界500强企业8家,“就连餐饮业都比以前兴旺,商店多了,附近的出租车都多了起来”。

南通同样吸引不少企业入驻。“如东海上资源较好,这里发电可利用率高,风电适用性好,需要吸引头部企业入驻。”上海电气风电如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裕康表示,现在如东公司已形成一天一台的产能,主要供应江苏、浙江等地。

如今盐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去年盐城新能源“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超47%。

水草丰茂生态圈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这是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风能专委会等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上海电气、远景科技和金风科技3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近75%,前两家总部位于上海,3家则均在长三角布局,这无疑是市场的选择。

2015年前后,金风科技在无锡建立起研发基地,产品设计、研发、检测等均在此完成,充分利用了长三角的人才聚集效应,与大丰基地的制造优势形成互补。同样在无锡,2007年,张雷带领一支10人的海归团队创立远景科技,并在江阴打造远景智能风机制造中心。在创始团队看来,江阴侧重内生型经济,是一个“水草丰茂的生态圈”。

整合长三角又何尝不是“水草丰茂的生态圈”。蒋裕康介绍,南通与上海有着天然联系,如东公司正充分利用上海科创优势和南通生产优势,目前风机样机在上海研发,规模化生产则在如东,员工还曾在上海学习长达8个月。张洪亮在2013年来到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公司总工程师。他介绍,早在2011年,公司就与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合作。2016年,公司还与浙江大学设立合资公司,合作攻关水下观测产品。

如今的长三角产业配套正不断完善,不仅有风机、叶片、海缆等企业,就连玻纤和树脂都可以在此获得。位于江苏盐城的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董事长顾素平介绍,目前公司的海上风电项目,风机主要来自上海电气和远景能源,风机基础和塔筒由南通蓝岛和盐城神山生产,海缆由宁波东方电缆制造,企业均是长三角行业龙头企业,这样的产业链支撑和集聚,降低了系统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了工程效率。

助力海上风电发展,地方也正发力。江苏明确提出,南通将加强国家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南通启东、如东海上风电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能源产业基地等。

何以达成新平衡

2021年底前,未完成并网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将不再补贴。以往风电开发企业的营收来自两部分:一是并网后,电网支付的钱;二是国家补贴的钱,其中每千瓦时电补贴0.4元。十多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主流机型从1.5兆瓦提升到5兆瓦,海上风电每千瓦造价从2.67万元下降到1.57万元。

但平价依旧有现实困难。作为一种“料重工轻”产品,海上风电很难降下成本。有专家提出应考虑出台地方补贴政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压力不小,但也是一种倒逼。

海上风电行业有一个共识:平价之后,风机大型化成为必然,深远海将建起新风场。有企业已在着手破解深远海的输变电难题,其实也是在攻克行业发展的“政策依赖症”。张洪亮拿输电海缆解释,一条海缆难以满足输送要求时,以往并不优先考虑“拓宽”海缆,而是多铺几条通道,因为产品成熟度、稳定性较高,尽快并网是关键,政府补贴提供了利润空间。按要求两根海缆之间需间隔10—15米,多铺几条无疑会占用更多海底资源。如今,如东柔性直流项目只使用2根直流海缆,可取代7根交流海缆。虽然一次性投入增加,但输电能力比普通海缆高出数倍,反而降低了输电成本。

面对平价时代,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承压很大,原有市场平衡将被打破。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形成海上风电制造全产业链,将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模式创新等,与产业链企业“创”出一条平价之路。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也在射阳成立科创联盟,推进大兆瓦机组、叶片循环等前沿技术示范,正帮助配套企业提升工艺、质量控制等,实现产业链共同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谋求新的平衡,长远看,创新是唯一出路。为此,政府应当重点支持创新,对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减少对于企业生产、运营等环节的补贴。有企业负责人提出,可以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上下足功夫。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