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由北往南,如东洋口、通州湾、海门港、启东吕四,如珍珠般镶嵌在南通206公里的海岸线上,见证了本世纪以来南通人向大海进军的艰辛与荣耀。2020年伊始,这四个港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大通州湾。
“以‘大通州湾’思维谋划推进全市域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发展,构建市级统筹、各板块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的这一战略决策,在这个春天落地运作。通州湾港口开发建设委员会同时宣告组建,具体负责统筹政策落实、重大设施建设和重特大项目落地等工作。
将沿海港口纳入“大通州湾”,南通沿海开发建设思路、机制迎来重大调整的背后,标志着各港区变“各自为政”为“一体共生”,“握成拳头”,共同担负打造江苏新出海口的重大历史使命。
花开“疫”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按下“快进键”。206公里海岸线率先苏醒,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现场桩机隆隆:金光集团高档生活用纸如东基地项目全面复工、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土建吹填工程全面展开、江苏新出海口建设起步港区的吕四港作业区码头道路等正按时间节点加快推进……
3月初,市委书记徐惠民、市长王晖率队专题调研新出海口建设情况。面对大通州湾建设热火朝天的场面,一行人员倍感振奋:
“短短两个月时间之内,大项目拉开架势、基础设施都在向前,我们看到大通州湾开发建设的生动局面,看到了各级干部的冲天干劲,也看到了在全省当好沿海崛起龙头先锋的美好前景。”
未来发展新引擎
“一个龙头、三个先锋”,这是江苏省委赋予南通的新使命。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定位:南通是“江苏未来的新增长极”。
站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布局的新风口,南通如何当好龙头先锋?南通在不断探索中从当年昆山敢为天下先、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级开发区撬动工业经济快速崛起的经验中得以启示,南通要争当全省沿海崛起龙头、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实施撬动性工程。
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设“大通州湾”,势在必行、重任在肩。
南通沿海,是经科学论证的江苏沿海难得的可建深水良港的区域。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更是进一步凸显了这里的战略地位。事实上,从2011年南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提出“高起点推进通州湾开发建设”开始,通州湾开发便广受外界和高层关注。2015年,国家发改委复函批准同意设立通州湾示范区,通州湾开发进入国家视野;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南通时明确要求,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好通州湾港口,“把通州湾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2019年,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正式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要求,以更高站位落实国家战略,“大通州湾”思维体现了当下南通的“大视野”。也就是说,新出海口建设已不再局限于起初的通州湾示范区,而是全市域沿海港口实现规划”一张图”、布局“一盘棋”、资源“一本账”,通过放大国家战略效应,实现全市沿海开发升级。
起步即是冲刺。贯彻落实市委全会部署,当下,“大通州湾”正以吕四港作业区为起步区、通州湾作业区为主体港区,全力推进港口、码头、航道、铁路集疏运体系工程,并积极探索建立与苏州港、上海港协同共建模式,确保一年建成、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中天钢铁、金光纸业、桐昆聚酯一体化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打造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基地。
“我们要牢固树立‘大通州湾’思维,坚定扛起新出海口主战场建设时代重任,迅速奏响大通州湾主战场建设最强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通州湾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表示,“建港口、招项目、港产融合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吕四港集装箱码头、疏港铁路和航道,争取2021年底建成开港;10月份启动网仓洪10万吨级航道建设。
国家战略、江苏期待、南通梦想,“大通州湾”呼之欲出,新出海口未来可期。
通江通海通上海
新出海口建设能否交上满意答卷,构建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至关重要。
3月18日开始,南通打开了新一轮桥梁施工的黄金窗口。
世界上主跨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三喜临门:公路桥上,钢桥面正在铺装环氧沥青,实现了沥青与钢的无缝对接;铁路桥上,从上海安亭西站始发的57102次重联机车首度过江,抵达南通西站的沪通铁路站台,跑完了沪通铁路的全程;在两座巨人一般的主塔上,排除疫情影响及时返回工地的中国中铁的专家们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一天内就完成了432根斜拉索受力精调,使得大桥线形达到设计要求。
沪通长江大桥以330米的主塔、1092米的主跨、2000兆帕斜拉索,成为交通强国在江海大地的缩影。这是一座功能齐备的大桥,就国铁而言,它是国家铁路网“沿海大通道”的组成部分;从城际铁路看,它可以连接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南通,又可以连接从青岛过来的连云港、盐城、南通,向南还可以到上海、苏州、嘉兴、宁波;就公路而言,它是锡通高速公路的过江通道。
一桥三用,南北畅通,南通因之更加“血脉通畅”。
南通,是一座为通而生的城市。后周显德五年建城之始,通州之名,就寄托了南通先民们对通的向往。江淮之委海之端,特别是长江天堑导致的“南通南不通”,一度是南通人心头之“痛”,对“通”的向往,南通人矢志不渝。
“过去有一句话概括南通,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要努力把‘靠’改为‘通’,变成‘通江通海通上海’。”去年,时任市长的徐惠民在参加江苏《政风热线·市长上线》直播时,向社会郑重宣告。
“一字之改,折射了南通主政者独到的观察思考。”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撰文点评。他指出,交通问题一直是南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提及的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通州湾等,无一不将对南通以及长三角北翼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一步步将南通推上了厚积薄发的大舞台。”
抢抓历史性机遇,我市全力以赴推动空铁枢纽、江海联运枢纽建设,系统谋划、优化布局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全面构建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综合交通体系,勾画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的宏伟蓝图。
3月20日召开的全市交通工作会议,释放出新一波围绕“一体化”克难攻坚的信号。聚力打造新出海口,加快专用码头、专用航道、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补齐通道短板,借助张皋通道、苏通第二通道、海太通道,实现与苏南交通一体化、同城化;加快完善“一环通苏南、二环接浦西、三环连浦东”高速公路网,加快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更高质量一体化
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2月底以来,一场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正在南通各级党委(党组)中深入开展。《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被广大党员干部竞相阅读、思考。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南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南通正紧盯今年跨入“GDP万亿俱乐部”目标,努力在新一轮经济地理重塑中抢占先机。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旗帜鲜明提出:跨过长江去、融入苏锡常,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苏州为龙头的苏南板块,长期以来一直是南通的学习、追赶榜样。但南通今天的学习、追赶,更加旗帜鲜明,更加自觉、自信: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接轨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其中,要推动发展理念接轨苏南,在开放定力、创新精神、担当作为等方面全面看齐苏南,构建同质化发展生态。
显然,南通所宣示的“全方位”,不仅仅是地理相邻、交通相通,抑或是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更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高度融入和契合。
南通的追求,高度契合江苏省内全域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去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江苏拥抱长三角一体化,需要下好全省“一盘棋”,“就江苏而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重点在跨江,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实质性推动苏通跨江融合。”换言之,在全省发展格局中,苏通两地,共同面临着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共同使命。
而放眼长三角,在何建华等学者看来,将沪苏通率先发展成为长三角中高度一体化同城化的“金三角”,对于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既是落实一系列国家战略放大区域叠加效应的需要,也是沪苏通本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质量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打破行政界限约束、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的基础上,不同的区域板块,根据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区位条件差异性,分工协作,有机配置,形成一个整体合力的过程。”市发改委主任尹建勇表示。从“大通州湾”统筹谋划,到海门叠石桥、通州志浩市场协同发展,再到苏通、锡通两大园区一体化运作……今年以来,南通正以实实在在的招数,推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布局。这些,无不体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分工、合作、联通、协调的核心内容,创新共推、协调共建、开放共进、生态共保、民生共享的发展理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南通,正阔步迈向区域发展一体化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来源: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