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在一线绽放 | 以奋斗青春续写条子泥绚丽华章

发布时间:2022-08-17

长势喜人的藜麦、油葵随风摇曳,盐土农业的田头、生态养殖的塘口,荡漾着夏日的勃勃生机。从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到如今的绿意盎然,条子泥垦区书写着农业的“传奇”。在这“传奇”背后,是一批沿海青年用青春和热血在江苏沿海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

理想筑梦青春 奋斗自成光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江苏沿海拥有大量盐土资源,条子泥垦区作为新围垦土地,善加利用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集团党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集团团委积极搭建“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学习社”等载体平台,持续推进创新创效,2018年,在条子泥垦区,成立了生态盐土青年创新工作室,这也是条子泥“青年学习社”的雏形。

条子泥垦区是脱胎于大海而形成的土地,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质复杂,既有砂性土也有黏土。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团队成员深入花白盐碱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垦区内不同性质的土壤样品并展开土壤理化性质调查,为开展盐土农业工作拿到一手数据,同时与省内科研院校保持交流,寻求哪些耐盐作物和栽培模式更适合条子泥垦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团队成员克服了人力资源短缺、进排水措施不足、设备设施欠缺、水资源含盐量高、土壤基础条件差等一系列困难,秉持“生态盐土、稻法自然、边种边改”理念,通过小面积栽种耐盐碱作物,筛选适合条子泥垦区盐碱地的特色盐土作物及不同作物之间的轮作模式和栽培技术。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5项适合江苏沿海地区耐盐作物种植技术规程,增加耐盐经济作物种类,丰富了盐土经济作物品种。另一方面,团队围绕特色经济作物——藜麦,引入94份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圃,为打造条子泥明星作物奠定重要基础。

智慧渔业升级 科技赋能发展

盐碱地上种出新希望,养殖池里有了“好帮手”。2022年,集团所属东台公司转型升级自主养殖工作迈向深水区,自主养殖区规模逐年增加。

“过去,我们依靠人力传统养殖管理模式,人工投喂等环节逐渐跟不上公司转型升级的步伐,各种弊端显现。”面对困境,学习社成员积极与科研院校及国内优秀养殖团队展开交流探讨,分析研究适合东台公司的智能化升级方案。

寒风烈日下,塘口一线的冷水中,这群充满着干劲热情的年轻人亲身体验养殖户的日常生产。为了解投喂存在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现场记下详细数据,确保搜集的资料符合实际需求,再将一线资料与智能化升级方案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量身”打造最适合东台公司的智能化投喂系统。

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验后,一座座现代化料塔拔地而起,一台台智能投饵机驰骋水面,塘口情况通过监控大屏一目了然。目前,东台公司已有4个大塘约736亩的水域安装了智能化投喂系统,智能化养殖替代了低效的人工作业,现在鮰鱼亩产可达1800斤。

双脚丈量青春 扛起国企担当

企业要做大增量,更要扛起生态环保责任。东台公司养殖区处于三仓河末端,上游大量农业工业企业排污导致养殖区水质极不稳定,这给尾水达标处理带来巨大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东台公司成立了生态养殖青年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变难题为课题。他们踏入垦区荒草“无人区”探清尾水排放流向,奔走塘口之间取样化验,开展健康养殖尾水净化技术研究。历经数百个昼夜的执着追寻,团队最终完成条子泥垦区近3万亩条南养殖区和净化区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与迁移情况的调查工作,并分别从养殖源头到末梢寻找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方法,为后期开展针对性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他们还创造性地利用廉价的风化煤作为净化基质之一,结合土著盐生植物种植降低治理成本;将养殖池塘底泥再利用打通“渔农复合”通道;研究计算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估算出鲢鳙鱼的适宜放养量,以探索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在排水净化河道中的应用方案。

与此同时,条子泥湿地作为世界8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每年为数以百万迁徙候鸟提供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湿地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青年们主动请缨、身体力行,积极创建条子泥湿地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在条子泥的展示店进行爱鸟护鸟科普宣传;并在条子泥大堤内外开展“爱滩护滩”卫生活动等,切实为候鸟迁徙营造舒适家园。因为他们的努力,如今,勺嘴鹬、火烈鸟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此安家。

青年是出生的太阳,终有一刻把光和热洒满大地。这群沿海青年继续筑梦前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筑牢盐土农业基础,打造智慧渔业引擎,拉紧生态养殖纽带,提升志愿服务品质,砥砺奋斗,不负韶华,助力集团“十四五”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